close

  □晨報記者 倪 冬
  一些屢屢發生事故的駕駛員,可能和本身存在駕駛車輛的“行為能力缺陷”有關。昨天,浦東交警正式開通了微信平臺,推出了一項“機動車駕駛人神經行為能力評估系統”的測試,引起不少駕駛員的關註。
  7成駕駛人至少存1項缺陷
  “機動車駕駛人神經行為能力評估系統”的測試由原浦東新區疾控中心公共衛生主任醫師徐黎明開發。如今已退休的徐黎明,長期研究人的神經行為能力。他在2012-2014年期間完成的一項調查顯示:大約有73.1%的駕駛員至少存在一項駕駛相關行為能力的不足或缺陷,有62.5%的駕駛人對自身駕駛相關行為能力表現出高度自信。
  通過自己的調查研究,他還發現駕駛員隊伍中的確存在著高危人群,這些具有事故傾向性的駕駛員雖然總量只占駕駛員總量的5%,卻可能要對47%的事故負責。如果能有效地將這些具有事故傾向性的司機從駕駛員群體中篩選出來,理論上就能有效遏制道路交通人為事故的發生。
  徐黎明研發的這套旨在對“機動車駕駛人神經行為能力展開評估的系統”,測試起來有點像玩游戲,可在安卓系統的平板電腦上運行,共設置了10餘項評估,包括“視註意廣度訓練、註意力調轉訓練、聽覺和視覺簡單反應時訓練”等,其中一項測試令人印象頗為深刻:一輛行駛的小轎車隱身行駛後,由測試人根據車速,讓車子儘量停在障礙物跟前,既不要撞上障礙物,也不要離障礙物過遠,以考驗駕駛人的預判能力。
  昨日,記者花了大約30分鐘測試完所有項目。當場出具的測試結果顯示,記者的協調性比較差,已接近風險線。這提醒記者以後駕車時,在面臨拐彎等需要左右觀察的突髮狀況時,尤其需要當心。
  對駕駛能力的“體檢”
  徐黎明說,這套系統就像是對司機駕駛能力的一項體檢,提醒人們哪些方面是短板。他坦言,因為人的行為能力受遺傳和後天因素影響,有些經過科學的訓練可以改善,有些則改善不了。比如,近視可以通過佩戴眼鏡來改善視力,但色盲就無法改變。對那些行為能力存在較大缺陷的駕駛員,徐黎明建議還是少開車或乾脆不要開車。對於公交公司、土方車等大型車企業而言,“駕駛人神經行為能力的評估”對於判定一個人是否適合開公交車、大型車時,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浦東交警表示,如果市民對測試感興趣,可通過浦東交警微信(微信號:PDJTJC)聯繫,他們將分批組織網友進行現場或網絡測試。
  (原標題:近半交通事故或由“缺陷”司機造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o95xoyyw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